今年以来,海北州以助力打造“青海e就业”品牌为牵引,紧贴全省“一芯一环多带”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,以旅游产业带动群众就业,辐射吸纳农牧区劳动力就近就业1.87万人次,劳务总收入达2.17亿元,有效支撑就业形势保持平稳态势。
完善协同机制,构建融合体系。充分挖掘绿色生态、红色精神、多彩文化三大资源,深入推行“旅游+就业”融合发展模式,依托祁连山的“绿”、青海湖的“蓝”、原子城的“红”,创新驱动、多点支撑,紧紧依托祁连山、青海湖两个国家公园生态资源及中国原子城红色资源禀赋,大力发展露营休闲、徒步登山、会培研学、民俗体验等特色产业,让更多人干上“旅游活”、吃上“旅游饭”,2025年一季度全州累计接待游客214.218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7.75亿元。
激活产业动能,推进辐射带动。将旅游产业作为吸纳就业主导产业进行培育,积极融入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,推进各旅游驿站与乡村旅游点串联发展,通过海晏金银滩-原子城、门源百里油菜花海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及环湖旅游景观廊道、停车场、旅游标识系统等基础配套设施项目建设,直接带动交通、零售、文化娱乐、手工艺品制造等关联产业(行业)就业1950余人次,人均月收入约2000元。
盘活冰雪资源,打造就业引擎。紧扣“五彩福地、梦幻海北”冬季旅游品牌和“冰‘逢’青海湖、雪‘漫’祁连山、冬游‘趣’海北”冬季旅游主题,有力推动“冰雪资源”向“热产业”转变,依托岗什卡、花海鸳鸯、同宝山、祁连冰沟林海、刚察年钦夏格日山、圣泉湾生态体验区、海晏达玉温泉、包忽图温泉、金湖等冰雪旅游景区(点)产业,培育冰雪文化、体育、设备等企业22个,通过冰雪装备、设施维护、教练教学、餐饮保障等行业直接吸纳就业752人。
展开剩余37%培育特色品牌,拓宽就业渠道。依托“祁连山岗什卡冰雪旅游”产业,积极培育“雪山向导”特色劳务品牌,统筹1200万元旅游资金,对岗什卡景区开展整体改造和提升,建成“石头城堡、矮人屋、岩羊观察点、景观叠水、连心湖”等观赏链,打造岗什卡集市,培育登山装备(民族服装租赁)、名优文创小吃、互动娱乐等就业吸纳实体,在增强游客体验感的同时,让群众在“冬闲”时节吃上“旅游饭”,直接带动357人实现稳定就业,每人每天收入达200元。
聚焦技能提升,强化人才支撑。将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促进冰雪经济发展的基础性、关键性支撑,聚焦冰雪产业领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和运动、文化、装备、旅游等元素协同发展,着力强化冰雪旅游产业技能人才培训。聚焦冰雪产业发展需求和“雪山向导”培育,开展中式烹饪、中西式面点、电子商务师、餐厅服务等工种培训650人次;组织旅游景区、乡村旅游接待点等59家文旅行业管理及服务人员100人参加旅游服务人员技能培训;联合省体育局培训滑雪指导员、急救员、设备操作员、安全员等冰雪产业技能人才104人。
发布于:北京市按天配资-股票114在线配资查询-股票怎么玩杠杆-中国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